京媒:足球非“工具”去企业化是手段 走平民化才是正道
来源:先飞体育日期:2021-01-16 09:58浏览:366这半个月的时间,中国足坛一点也没闲着,三级职业联赛的各支球队又开始行动起来,为他们即将开始的新赛季做充足的准备,有找新教练的,有谈着转会的,当然还有忙着改名的。虽然很多球队的忠实拥趸对于中性名称一事持有不同的态度,但这“限薪”,“去企业”化令一系列的行动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中国足球希望回归正轨,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商业化泡沫,回归它本来的道路,同时引领他正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中国足球的发展分为很多阶段,而从1994年职业化联赛举办至今,足球在社会大众人心中的位置也有了进一步提升,虽然很多人依然认为它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从过去这么多年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各级各类企业持续大规模的投入来看,它的确在发展,在不断地进步。只不过最近几年,由于金元攻势过于猛烈,足球圈的“泡沫”也越来越大,各种博眼球的炒作和新闻也络绎不绝,甚至足球有被当做“工具”的情况出现,这当然和本身的发展方向和初衷不符。
现阶段的中国各级联赛的各支球队,大部分走的还是企业出资冠名并实际运作的传统路线,而随着本次改革的实施,势必会先迈出变化的第一步,毕竟这应该是职业联赛而非“企业”赛事。在“去企业化”的大背景下,原来的企业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有变更为新俱乐部的赞助商之一的个别情况,但绝大多数都还是“换汤不换药”,即实际的俱乐部主体基本没有发生本质的转变,但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于足球整体的发展来说还是件好事,未来如果中国足球能彻底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配饰”或一种交换利益的渠道,好好发展自己的青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其实依然能够实现。
相比可能引发争议更大的队名“去企业化”一事,似乎限薪令的反应没那么强烈,是因为其实很多人都清楚,这样的改变是早晚的事,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尽管这样的条例颁布势必会减少大牌球星来到中超效力的可能性,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之前动辄几千万欧元的投入之后,这几年联赛或者中国足球的水平就提高了吗?实际上并没有。世界杯依然无缘,奥运会还是打不进去,虽然偶有2019年亚洲杯上的灵光乍现,但总的来看,“大牌球星”的到来除了让所谓的“曝光度”进一步提升之外,似乎给本土足球本身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队员因为跟着知名球星一起踢球能力见长?似乎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这么看来,让中国足球冷静一下,少些外面的纷扰,踏踏实实踢好自己的球,多获得一些踢比赛的机会,走平民化的道路,这才是正确的轨道。
过去几年的时间,中国足坛的冬季转会窗都很“热闹”,大牌外援和外教会集中在元旦前后“官宣”,而今年,当限薪令出台之后,这个转会期明显冷清了许多,中超各队一共正式对外宣布的球员和教练引进总人数可能还不到10人。如今大家明显更谨慎,考虑的也更多了。如果说原来是花钱大手大脚不考虑成本,那么现在就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这样不也挺好吗?
文/玲珑大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