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多队崩盘母公司深陷财务危机 中性化改名并非主因
来源:先飞体育日期:2021-02-25 10:01浏览:347中国职业足球开始明白,春寒料峭是什么感受。根据天津、江苏媒体的报道:上赛季惊险保级的天津泰达几确认解散,而历史首次夺冠的江苏苏宁则谋求转让,转让不成或也解散。
球队因缺钱导致入不敷出而最终解散,本是稀松平常的市场现象,但仍有不少媒体、球迷把问题归咎于中国足球当下推行的限薪限投、中性化名称等措施。只是改个名字,真能让一家原本好端端的足球俱乐部,一夜暴毙?
母公司深陷财务危机
这个冬天,深陷生存危机的足球俱乐部有三家:天津泰达、江苏苏宁和华夏幸福。确切地说,并不是这三家俱乐部遭遇生存危机,而是他们背后的母公司,因各种原因遭遇企业发展的经济困难。
据报道:泰达集团已明确表态,计划放弃债务高达9亿元的足球俱乐部。根据财经媒体报道,泰达集团虽是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但一度负债高达2000亿元,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泰达集团最终放弃“只烧钱不赚钱”的足球俱乐部,也是企业内部很正常的战略调整。
江苏苏宁队上赛季夺得中超冠军,但母公司苏宁集团近几年的多元化扩张难言成功,集团已连续6年亏损,债务达到1000亿元。苏宁集团投资人已明确表态: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该关的关,该砍的砍。苏宁足球和PP体育一样,头大很大但几乎没收入,最终被砍也很正常。
同样,当初挥金如土的河北华夏幸福,也因足球烧钱砸钱,最终反被金钱烧伤。河北华夏幸福购买球员的砸钱力度远超恒大,当初购买边缘国脚张呈栋,花费高达1.5亿人民币转会费,创下国内纪录。然而,房地产三条红线政策下,作为母公司的河北华夏债务违约已公开暴雷,企业身陷千万债务危机。这时候,河北华夏俱乐部多达数十亿的债务,也格外惹眼。
弃足球俱乐部如敝屣
“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电影《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成为一些足球俱乐部的现实写照:母公司有钱时,足球俱乐部烧钱不眨眼;母公司遭遇危机时,足球俱乐部被弃之如敝屣。
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基本都依靠母公司直接输血,以接受赞助费的形式,为母公司打广告、做宣传、推广品牌。说到底,这样“厂队”模式,远离真正职业化的中超俱乐部,无非是一个广告板的角色,根本没有相对健全的自我造血功能。中超职业俱乐部活得好不好,和自身是否努力关系不大,主要看是否有一个肯花钱的“金主爸爸”。
十年之前,中超联赛一度被称为“中国地产联赛”,很多地产企业为撬动足球之外的社会资源,纷纷选择踢足球。如今,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不少地产企业或原本踢足球的投资企业,自身发展遭遇困境,现金流十分吃紧。
在这种背景下,只烧钱不赚钱的足球版块,自然会是第一个被砍掉的止血点。随着中国足球推行中性化名称,企业踢足球的广告效应也会逐步减弱。最终,母公司因自身财务原因放弃只亏钱不赚钱的足球非主流版块,既是市场选择,也很正常。
多元股权打造健康生态
泰达、苏宁和华夏,因母公司遭遇经济苦难,直接导致足球被放弃,也暴露出当下中超俱乐部单一化股权的诸多弊端。母公司有钱时玩命烧钱,足球俱乐部则急功近利,过把瘾就死;母公司遭遇经济问题时,足球俱乐部被视为不良资产,引发球员流失、资产变卖、丧失准入资格、被迫清算甚至直接解散……
在笔者看来,中超一些俱乐部遭遇经济危机,恰是优胜劣汰的市场之手在主导,而有些俱乐部当初饮鸩止渴推行金元足球,如今被“反噬”引发沉渣泛起,更证明《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指引方向正确。
《方案》中明确提及: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
职业足球需要政府支持
必须看到,中国职业足球根本离不开政府的关心支持。重庆俱乐部能暂时渡过难关,和当地政府对足球事业的关心不无关系,鼓励引导有责任的企业介入。前河南建业完成股权变化,成为河南嵩山龙门队,得到郑州、洛阳两地政府的支持。唐山市计划支持河北足球,这让河北华夏幸福看到一丝希望。
未来政府、企业、社区甚至个人等形成足球俱乐部的多元股权,才能避免单一股权的弊端,确保长期投入更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打造百年俱乐部。
当然,中超联赛要更健康发展,除了俱乐部更理性运营,量入为出,不再烧钱外,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中超俱乐部不能只依赖母公司的输血,而要吸引更多赞助费用、比赛日收入、转会市场运营等,提升自身作为企业的话语权。
显然,相比在网上口嘿的足球键盘党,中国职业足球还缺乏太多愿意去购买球票、周边产品的真球迷。事实上,只有为支持的俱乐部掏出真金白银、为爱发电,才算得上是一种对足球和俱乐部的真爱。当然,这样真正有消费能力和意愿的球迷群体人口基数,在中国社会本身还不够大。这,就不只是一个足球和体育的话题了。
(上观)